超频这个词,相信大家可谓是耳熟能详,它包括并不限于、内存、显卡甚至显示器等设备,但超频的起源的确来自于cpu。超频的目的,其实就是通过将cpu的运行频率人为拉升,超过默认的运行频率,从而提升整机的运行速度。
实际上,cpu超频的历史,比“超频”这个词的诞生要早恐怕至少10年时间。我们知道,cpu的运行频率=外频x倍频,因此早在486时期就有人通过提升倍频的形式,将cpu频率从50mhz提升至66mhz,效能提升可谓巨大,而副作用只是cpu发热量较大,但只要贴一块稍大的散热片即可解决问题。
不过早期主板的bios远没有今天这么智能,cpu频率的需要在主板上的跳线来设置。主板上关于cpu主要有三组跳线,分别是外频、倍频和电压,因此只需要改动倍频的跳线,即可提升cpu的频率。为了稳定运行在高频率,部分cpu还要提升电压——是不是和现在的超频如出一辙呢?
当然,不只是diyer发现了这个“免费升级”的窍门,一些不法的商贩也发现了这个“赚钱商机”,于是就将一些体质好的低频率cpu的表面打磨掉,重新打上高频率的标识后售卖,从而谋取暴利,例如将奔腾100修改成奔腾133。这个操作被称为remark,也就是重新标记,可见当年的“汉芯一号”的操作就是弟弟,而这些商贩也就是js(即奸商)的雏形。
cpu厂商自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,因为这对于自家产品的销售极为不利,于是和都开始将cpu的倍频锁死。有人说我可以超外频呀?从cpu频率公式看这样操作没毛病,但可能会带来一些薛定谔的副作用,因为提升了外频pci总线频率也会发生变化,可能会出现声卡变成“哑巴”等情况,因此一些主板的bios还加入了锁定pci总线频率的功能来当卖点。
随着cpu、主板和bios技术的进步,cpu的超频由主板的跳线操作改为到bios中进行,但是超频的理论依然是不变的。再说回cpu,虽然倍频已经被锁死,但超频的窍门依然会被巧妙的“发现”,例如2000年的amd毒龙600,diyer们发现,amd似乎只是把毒龙上的cpu附近的l1缓存金桥切断了,内部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。
当他们用导电材料把金桥连接起来时,奇迹发生了。毒龙600的锁频消失了!bios一顿操作,600mhz的毒龙甚至能被超频到1ghz以上,80美元的毒龙性能逼近当时的360美元速龙950!是不是特别吸引人?而这个操作只需要一根铅笔在金桥上面划几下,当然使用银漆会更加稳定。
铅笔大法超频只限于早期没有金属盖保护盖的cpu,因此这条路在今天是走不通了,好在cpu厂商还提供了一些不锁倍频的高端型号,最典型的就是intel酷睿xxxxk系列,diyer可以在bios中轻松设置超频参数,当然这样的处理器售价也更高,而且超频的“天花板”也远远满足不了打破超频记录的需求,因此又出现了更高级的操作——开盖。
开盖这个操作最早来源于岛国,我们知道,cpu的保护盖是用来保护内部的die核心和周围的电容,内部灌入导热硅脂。岛国的超频爱好者使用特殊的手段将保护盖取下,直接与散热器接触。例如酷睿-4770k开盖后使用导热硅脂,温度下降了3~7℃,而使用液态金属等高效导热介质,温度更是下降了7~8℃,从而将cpu的频率提升至全新的水平。不过开盖的操作风险实在太高,一旦破坏了钎焊工艺的die核心或者弄掉了电容,这个cpu也就gg了。
无论是早期的跳线,还是中期的铅笔大法,还是现代的开盖,对于cpu的散热都有着较高的要求,因此超频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靠谱的散热器,至于干冰、液氮,这显然是脱离的大众的散热方式,大家看看就好。
由此可见,cpu的超频历史由来已久,而且很多超频爱好者依然在这条路上走的不亦乐乎。不过,现代的超频似乎已经背离了当年的初衷,变成了为超频而超频,而且现代的cpu性能已经足以应对我们的绝大部分需求,甚至有所过剩,因此cpu的超频大家浅尝辄止就好了。
评论